近日,东平县戴庙镇党委书记、四级调研员张士才参加“学好用好‘千万工程’ 打造乡村振兴‘泰安样板’——泰安市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书记系列访谈”栏目,回答主持人提问。
主持人:请简单介绍一下戴庙镇。
张士才:戴庙镇位于东平县西部,东靠东平湖,西依黄河,辖48个行政村,人口4.1万。
戴庙镇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辖区内的聚义岛和司里山(棘梁山)是《水浒传》中晁盖、宋江最初聚义的地方,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司里山现存北齐、唐、宋摩崖石刻造像1000余尊,被称为“千佛崖”“鲁西石刻博物馆”。近年来,戴庙镇锚定“强村富民”目标,紧紧围绕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五大目标,学习借鉴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按照西部沿(黄)河抓产业结构调整,东部环(东平)湖抓渔旅融合的发展思路,走出了一条农业稳产增产、农村稳定安宁、农民稳步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子,实现了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。
主持人:戴庙镇在产业发展方面是如何规划实施的?
张士才:在东平县委“双30”战略指引下,戴庙镇锚定“富民强村”目标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渔业。设施农业方面,戴庙镇坚持政府投入、资金整合、社会资本“三轮驱动”,按照集中连片原则,规划前张、宋圈、小刘3个核心设施农业示范片区。目前,3个核心片区已建设大棚约22.6公顷。
生态渔业方面,戴庙镇完成超过66公顷的鱼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处理任务,主要养殖乌鳢,年产量175万公斤,销售额2500万元。戴庙镇养殖的乌鳢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无公害农产品。下一步,我们将在巩固传统优势、提升养殖效益的同时,积极打造野外垂钓休闲区,实现渔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。
主持人:戴庙镇在围绕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方面是怎样探索的,成效如何?
张士才:围绕生态宜居,掀起一股美丽乡村的建设热潮。我们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,聚焦“三清理三提升”目标任务,实现美化、绿化、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;投资600余万元,多措并举整治220国道、金山坝、二级湖堤路域环境,镇域形象得到大幅度提升;投资500余万元对司郭路、孙孟路、府前街、于堤路进行大修改造,铺设沥青路面,使群众出行更加便捷。
围绕乡风文明,绘就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。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(所)站等阵地,以宣讲为抓手,以志愿服务、文艺下乡等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为载体,广泛开展“五好文明家庭”评选,持续深化移风易俗,引导群众见贤思齐、垂范乡里,倡树新风,全年共开展各类宣讲300余场,送戏下乡100余场,表彰“五好文明家庭”100户。
围绕治理有效,健全一套卓有成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我们通过健全选育管用机制,选出一批懂治理、能治理、善治理的村级干部队伍,干事创业氛围日渐浓厚;村级重大事项严格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和党务、村务、财务“三公开”制度,实现村级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规范开展;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连续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,拉出问题清单7类162条,找准群众痛点、堵点,掌握工作的主动权。
围绕生活富裕,交出一份幸福民生的美丽答卷。我们立足改善生产条件,做活土地文章,持之以恒抓生产基础设施提升(包括水、电、路),投资3000万元,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,两年来共改造农田1000余公顷。立足工业高质量发展,做足就业文章,雪龙制衣投资450万元进行技改扩规,新增用工196人;怡景物流项目落地投产,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500万元,带动50余人就业;盛富润项目即将开工建设,项目完成后可带动50余人就业。立足小城镇建设,做优营商环境,新建便民服务大厅,整合行政审批、社保、民政等窗口部门入驻;开展小城镇环境提升行动,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全面优化营商环境,实现业态要素集聚,引导农民变居民、农户变商户。
主持人:下一步,戴庙镇将如何谋划乡村振兴?
张士才:戴庙镇将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,聚焦“五大振兴”,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持续推进党组织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,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,进一步延伸党组织服务触角,推动基层组织更强,实现组织振兴;加快设施农业和生态渔业发展,让“百姓富”和“产业兴”同频共振,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更好,实现产业振兴;拓宽选才渠道,搭建创业示范平台,支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,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,实现人才振兴;强化乡村思想政治引领,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,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扎实推进移风易俗,促进乡风民风更淳,实现文化振兴;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完善基础设施,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,实现生态振兴。